蛤蚧的功效与作用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

蛤蚧

蛤蚧,中药名。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之功效。

蛤蚧图片

蛤蚧图片

蛤蚧图片

蛤蚧图片

蛤蚧简介

药材名:蛤蚧

拼音:hájiè

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

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着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化学成分:蛤蚧含肌肽, ,肉毒碱,鸟嘌呤,蛋白质,胆甾醇;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等14种 酸;钙、磷、锌等18种元素

性味:咸,平。

归经:归肺、肾经。

贮藏: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禁忌: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蛤蚧的功效

益肾补肺,定喘止嗽。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

蛤蚧的作用

1、雌激素作用

蛤蚧醇提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小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

2、雄激素样作用

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醇提物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

3、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对 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剂无明显作用。但也有报道蚧蚧醇提物对组胺或 致疼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无松弛作用。

4、免疫增强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强豚鼠白细胞的运动力、肺和支气管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显着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

5、延缓衰老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长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致死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初步证实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6、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对 性大鼠踝关节肿胀、二 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及冰 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蒌缩,还能显着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促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

蛤蚧的用法

内服:3~6g,多入丸散或酒剂。--《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蛤蚧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

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继)。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

2、治肺劳咳嗽

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赤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匆太急。--《圣惠方》

3、治肺嗽,面浮,四肢浮

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藩粥一盏,投药一讲,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

点击图标查看

疾病查询免费直播临床视频医学宝库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bdfyl.com/afhhy/1925.html

冀ICP备2020029325号-27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