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郑振翠虽然是离开我们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可每每将要到端午节的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她老人家来,想起她包的粽子和音容笑貌来。
岳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妇女,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人,她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虽然是不识字,在待人接物上却有礼有节,从不失礼。
岳父母的老家都是我们淄博市博山区的,岳父的老家是西北峪村,岳母的娘家是山王庄村,两个村庄之间有十多里路吧?中间就是有一座大山相隔,这座山它可不算小,就是远近闻名的夹谷台。
夹谷台与其它的山的不同之处,就是它这山顶上面是平的,一马平川,而且面积还很大,人们可以在上边种田。远远望去,山的半山腰有许多的山洞,洞虽然是看着不大,却挺深,里边好像还有水,据说有大蛇在里边出没,很少有人敢进去。这座山之所以出名,就是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作为齐鲁两国的会盟之地,当时孔老夫子也曾一同前往来此。
地处齐鲁两国交界之处,可能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吧,博山人特别讲究待客之道,什么八仙桌、四四席,客人来了,端茶倒水,一样都不会少。他们的美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特色菜像是炸春卷、博山豆腐箱、博山香肠、博山硬炸肉、博山酥锅等等,吃就更不用说了,皮薄馅多、小巧玲珑的博山水饺,早已闻名天下。
至于咱中国的的传统节日,博山人那是逢节必过的,而且都很隆重,每到这样的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喝的热热闹闹一番,自然这买菜做饭的许多准备工作都是有我岳母来完成,虽然是累,但是她老人家高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五月端午包粽子,每当这传统节日要来临的时候,她老人家就早早买好粽叶、糯米,红枣等,提前开始包了,等端午节这一天,她早早的就用大锅在院子里煮上,就等着中午或者是晚上孩子们来吃了。等大家吃饱喝足了以后,走的时候,它还再让孩子们各自带上一些她煮熟的这些粽子,留着回家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老人的做法让人感动。
屈原,乃是我国战国时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面对强敌入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着实让人感动,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在他殉国的那一天,吃粽子的习俗,那意思就是把这粽子投进江里,让鱼来吃粽子,别去吃屈原的身躯,可见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的美好。
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民间故事,什么春秋战国、天文地理啦,我岳母她可能不懂,可是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过节的风俗,她是每次都是必过,都准备得很是周全,真是这些年辛苦她老人家了。
其实这要是讲起当地的民间故事来,你别看我岳母她不识字,可是她讲得却是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的,活灵活现,我想这其中的一些与她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有关,另外一些就是祖祖辈辈在那一带流传下来的,可无论怎么说,我听得是津津有味。
像是她给我讲的她的娘家山王庄村的传奇来历以及围绕山王庄旁边石屋引出的神仙和贪心财主之间的诚信故事,这山王庄村就实实在在的坐落在那里,至于村旁的石门、石屋、石凳、石桌、石轿,住在村子里的小舅郑振恒,也亲自领着我们去看过,这传说的真实性还是挺高的。
这两个故事我最初发表在了《故事会》官方网站“故事中国”我的故事专栏里边去了,题目分别叫《山王庄》和《石屋》,还有两篇我也发表在这里边了,题目分别叫《吊孝》和《老牛》,这两篇应该是与我的岳父老家的村子西北峪村有关系,当然也是我的岳母给我讲的,《吊孝》说的是蛇子来给它人世间的母亲送殡的故事,有点神话传说了,也难怪西北峪村这地方山清水秀,植被茂密,有灵性,周围的山上有蛇出没那也很正常,演绎出几个民间故事来,那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老牛》这篇可就算是比较近,也很真实了,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队日本鬼子大清早的开进西北峪村扫荡,村里人闻讯后都赶着牛羊急急忙忙的往山里躲去,一袁姓老汉和他的老牛走得太慢,已经来不及往山里边躲了,只能勉强人和牛就近躲在了山路旁田地下边的眼窟窿里,平时这样的地方就是在里边避避雨,这回没办法,临时派上用场了,老牛和老汉硬是挤在了里边,并且老汉很快就把门口给磊起来了。
等日本鬼子往山上走的时候,这里刺刺,那里戳戳的,几次把刺刀伸进堰窟窿,把这老牛的皮都给捅破了,可这老牛愣是没动一动、没哼一哼。就这样等日本鬼子走了以后,这老牛终因失血过多死亡了。唉,多么坚强的老牛,它宁愿自己被刺死,也不把暴露自己和老人,看来这老牛它也是很有灵性的。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冥冥之中它其实就是一种缘分,世上的人多了是了,足有好几十亿,来到世上,从出生到死亡这段时间,没有能够见上一面的大有人在,珍惜这份缘分吧,下辈子不一定再有。
(作者:山东淄博张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