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糯米上幼儿园,幼儿园有一套选择使用的“教材”。还有爸爸妈妈为她买了一些配套“教辅”。新加坡的华人妈妈比较多,中国国内的教育内卷对新加坡的教育影响很大。能到新加坡上学的中国孩子,家长都是对孩子给予较高希望的,所以孩子学习就有与中国孩子一样的“应试竞争”压力。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表现 ,自家的孩子可不能不如他们!内卷就产生了,“做作业”成为一项家庭教育任务了。
小糯米虽然不喜欢这些“作业”但她非常听妈妈的话,所有“作业”在妈妈的督促下也能勉强完成。可是,完成这些“作业”,小糯米会提出一些条件,玩自己喜欢的,常常要求“爷爷陪我玩”。因为爷爷会顺着小糯米“玩”,即使辅导她做“作业”也是一种玩。如做加减法、描红都可以包装在玩游戏里,拼搭积木,如做美工、看动画片,其实都可以与所谓“作业”联系上。玩是一种态度、一种感觉,在于家长怎样“顺手牵羊”把学习知识的羊绳“无意间”在玩中送到小糯米的手中。
总体上小糯米“玩”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小糯米爸爸的观点是要给小糯米什么都玩一下,看看她到底喜欢什么,兴趣在哪个方面。比如说,小糯米兴趣在理发,将来有个理发的技能在新加坡生存就没有问题,如果钻在里面搞研究,也有许多科学学问值得研究的。所以,双休日,爸爸经常带小糯米到儿童游乐场、公园、商场、轮滑、攀岩、游泳、画画等场所都玩一下。
在儿童少年阶段,太具体的职业志向是不适合作为理想的发展培养方向的。从小帮助孩子优化学习方法还是最重要的。做“作业”也好,“玩”也好,都是一种学习。学习,就有一个优化学习方法的问题。幼儿园的学习,要为小学、中学、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
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其实“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孩子的天性,但如何把天性保持并转化成学习习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这里用了三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现实情况是孩子大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天性转化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许多家庭教育并没有转化成功!究其原因,孩子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太少,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家长没有耐心“蹲”下来与孩子“傻傻地”讨论问题。家长要么直接了当给出答案,要么敷衍一下长大了就懂了。更有甚者训斥孩子怎么这么烦!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积极发现提出问题,不再追问探究问题,从而产生懒惰性思维习惯。
要帮助孩子形成优良的思维习惯,独立思维的习惯;质疑学问的习惯;善于辩论的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