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传说
1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2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3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点啥?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吃饺子还是吃汤圆?除了“爱吃啥吃啥”的答案外,南北确实有不同的习惯……
北方: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西安的冬至你吃啥?
做为北方地区,西安的冬至饺子当然是大家的首选啦!饺子有各种馅,韭菜鸡蛋,莲菜大肉,芹菜大肉,萝卜大肉,茴香大肉等等,每年冬至西安人都要吃饺子的,手擀面皮很薄,新鲜的菜做的馅儿,煮熟的饺子还不烂,吃起了很爽口,可以蘸着汁儿吃,还可以酸汤吃。
当然
冬至的美食地图也并不专属于饺子
因为在西安有太多的美食让大家选择!
羊肉汤,来顿羊肉汤来抵御严寒,“冬至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都强身”,冬至吃羊肉,既可以抵抗风寒,又可以滋补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每到了冬至这天,西安人也会喝上碗羊肉汤。
冬至这天也有吃羊肉泡馍的习俗,简称羊肉泡,泡馍,古称“羊羹”西北没馔,尤以陕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香气四溢,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特别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一饱口福,有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西安的小伙伴,今天的饺子都吃了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