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甑甑糕与馏甑水的丰富内

“甑”在上古时期是用于蒸饭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蒸笼。其偏旁“曾”字的甲骨文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蒸食物的炊具,这便是“甑”的起源。根据《古史考》的记载,黄帝曾制作过甑子,由此可见,“甑”的历史可追溯至四千五六百年前。

“甑糕”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着陕西关中地区和山西晋南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探访过程中,我了解到在陕西关中地区,“甑糕”的“甑”读作“静”(jìng),而在晋南地区则读作“进”(jìn)或“斤”(jīn)。这种细微的差异,恰恰体现了方言口语的丰富多样。

此外,我还对“馏甑水”这个词产生了兴趣。虽然它的使用地域范围可能并不广泛,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常说的“六斤水”指的便是这种蒸锅水。每年农忙时节,当父亲从田间劳作归来,他总会从蒸饭的大铁锅中舀一碗这样的水解渴。然而,母亲总是提醒他:“六斤水”,不能喝,需要滚点儿新水。这种对水的谨慎选择,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成年后,我翻阅《本草纲目·水部》时,偶然瞥见了“甑气水”的词条。其中记载,对于小儿面疮或遍身生疮,甚至大人杨梅疮,都有奇效。这种甑气水,源自蒸糯米时甑蓬四边滴下的蒸汽凝结水,以盘承取后扫于疮上,不出数日即可见效,甚至对百药不效者亦神妙。而在我的故乡,这种“甑蓬”也被称为“笼牀”或“笼进”。由此可知,“甑气水”实为蒸馏水的一种。当时,我只知其药用功能广泛,却未曾联想到它与我童年记忆中的“六斤水”有何渊源。

甑糕

来到北京后,特别是居住在通州之后,我发现老戴和女儿都钟爱“甑糕”。这个名称,既显得雅致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说,“甑糕”这一传统小吃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和山西晋南地区,历史悠久。它以糯米为主料,搭配红枣或蜜枣蒸制而成,有的还会加入红豆、葡萄干等食材。如今,这一美味已在京城广受欢迎。

每次去通州紫光园外卖窗口排队买“甑糕”时,我总听见有人称其为“蒸糕”,也有人称之为“静糕”,甚至有人喊“进糕”。这让我对“甑糕”的读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明究竟,我决定查阅古籍来寻求答案。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道:“甑,甗也,从瓦,曾声。”这表明“甑”字与陶器有关,最初为陶制品;而“曾声”则揭示了其读音为“曾”。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进一步阐释:“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鬵,或谓之酢馏。”其中,“甗”即“甑”,只是读音为“言”。此外,“鬵”也是一个多音字,古时与“甑”同音,读作“zèng”,同时也读作“xún”和“qín”等。在《诗·桧风·匪风》中,有句诗描述了“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这里的“鬵”即指大锅。“甑”在上古时期是用于蒸饭的器具,其材质多样,包括陶制、铜制、铁制和木制等。其偏旁“曾”字的甲骨文,生动描绘了古代蒸食物的炊具形态,这也是“甑”的最初文字记载。该字由“八”“田”“日”三部分组成,其中“日”代表最下方的盛水烧煮器具,“田”则象征用于分隔的箅子,而上面的“八”则表示散发出的蒸汽。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陶甑,而殷周时期则进一步发展出了铜甑。据《广韵》引《古史考》记载,黄帝曾创制甑子,若此说属实,那么“甑”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的“五帝”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查阅现代辞书如《辞源》《辞海》等,“甑”字均只有一个读音“曾”(zèng)。然而,西汉扬雄在《方言》中提到,“甑”在关东地区有不同称呼,如“甗”“鬵”等,这为我们揭示出“甑”字可能存在的其他读音。但值得注意的是,“静”(jìng)、“进”(jìn)或“斤”(jīn)等读音并未在古代文献或现代辞书中出现。

那么,现今口语中“甑糕”的多样化读音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东周铜甑

孔子曾言:“礼失而求诸野。”为了深入探究“甑糕”的读音,我特地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iyangbdfyl.com/afhpz/48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