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蒸糕过年”。在启海地区,每当新春佳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蒸制年糕。灶间蒸汽缭绕,糕香四溢,那大如磨盘的年糕与农家土灶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家乡人心中最珍贵的过年记忆。吃年糕,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寓意着年年高升,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对于启海人来说,年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兴旺与希望。蒸年糕可并非易事,它蕴含着许多技巧。首先,打米粉就是一门学问。糯米经过浸泡后,需要沥水一整天,之后才能进行打磨成粉。这样的工序,才能确保年糕的口感糯而不腻。接下来是和料环节,过去经济条件有限,人们只能加入白糖和“红绿丝”来增添年糕的美味。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糕的辅料也变得琳琅满目,红枣、葡萄干、蜜饯、核桃等均可入糕,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自由搭配。
然而,蒸糕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容易出现“夹生”的问题。家乡人制作的年糕厚重,要做到内外皆熟并非易事。这要求在糖与米粉的比例、蒸汽量以及上粉的速度上都需精确把握。蒸汽不足会导致年糕无法蒸熟,而蒸汽过大又可能只蒸熟外周,内部难以熟透。在蒸糕时,蒸笼通常不加盖,以确保蒸汽均匀流通。一旦加盖,顶层米粉可能先蒸熟,堵塞蒸汽流动的小缝隙,导致中间米粉无法蒸熟。因此,在蒸制过程中,米粉必须一层一层地铺放,待一层熟透后再铺上一层,直至整笼年糕都蒸熟为止。蒸糕的火候把控同样至关重要。在蒸糕时,应选用优质的硬柴,以豆萁与木柴的混合为最佳选择,因其能提供稳定而持久的火势。灶膛内的“火头军”需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深谙“柴少勿发火,多柴勿多火”的诀窍,持续保持旺火,确保锅中的水始终处于沸腾状态,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蒸汽,为年糕的顺利蒸熟提供保障。
蒸年糕并非一家一户能够单独完成的庞大工程,因此,在老家农村,人们保持着一种古老而淳朴的互助合作传统。村民们会约定一个日子,共同在一家蒸制年糕。大家信服的一位蒸糕师傅会担任总指挥,统筹安排各个环节。在师傅的指引下,大家默契地把握着拌粉的干湿程度、加糖的多少以及锅内的水位高低等细节,不容许有任何疏忽。
蒸年糕对于孩子们而言是最期待的时刻。他们会在一旁好奇地观察,期待着笼里的糕能够早日蒸熟。当然,在蒸糕现场,孩子们必须谨言慎行。若是不小心说出“生”或“不熟”等不吉利的话,可是会遭到大人们的责骂甚至惩罚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村民们对过年蒸糕这一习俗的极度重视。在他们看来,蒸糕不仅是对新年的期盼,更是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当糕蒸熟后,蒸糕师傅会巧妙地将蒸笼扣在湿纱布上,轻轻拍打四周,然后轻松取下蒸笼。一块块又大又重的年糕便香气四溢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刚出炉的年糕又香又软,令人垂涎欲滴。许多小孩都迫不及待地趴在热乎乎的年糕上,尽情享受那美味的一口。家乡农村虽有着“岁末年终,家家户户蒸年糕”的民俗,但因经济条件的差异,各家所蒸年糕的质量与数量也大相径庭。富裕人家会蒸制三五笼糯米糕,而普通家庭则通常蒸制一两笼白玉米糕。条件更为窘迫的家庭,甚至会选择与邻居合蒸一笼,以糖精替代糖,或蒸制淡糕。然而,不论条件如何,每家每户都会蒸制年糕,这是家乡人新年的传统。大年初一的早晨,家乡人有着特定的饮食习惯。每家每户都会享用白米饭搭配糕丝和炒菜头。其中,“糕”与“高”谐音,寓意着新年生活的“节节高升,步步高升”。而“菜头”则象征着“彩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新年期间,若有客人来访,家乡人便会以煮制的“酒板糕丝”招待,那甜美的滋味,仿佛能黏住上下嘴唇,让人沉醉在甜蜜与滋润之中。
年糕,这种普通的糕点,在家乡人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新年的象征,是家乡人永远难以割舍的乡愁。年,《如皋大众》报刊登了一则政治春联,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同时,南通地区还流传着众多地名掌故,如白蒲镇、石庄镇以及摩诃山、林梓镇等,这些地方名不仅承载着历史故事,更见证了南通的发展变迁。此外,沙船业“通海帮”的早期通商活动也一度繁荣,尽管历史已久远,但其初探(一)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商业史料。而位于南通的中国第一所水产高等院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更是为南通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不仅如此,工人领袖顾臣贤的英勇事迹也激励着后人。在启东,三位红色财税英烈的光辉“税月”映初心,更是展现了南通人民的革命精神。同时,百年美味江海一绝——丁普照,以及黄显声将军与南通的深厚渊源,都为南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