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地区蒿子粑粑不仅是一带脍炙人口的舒城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茼蒿有着浓浓的香味,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肠胃吸收不好都有好处。在古代,茼蒿更是宫廷才能享受的皇家美食呢,于是也就有了皇帝菜的称号。而用茼蒿做成的种种美食里,最受大家喜欢的便是茼蒿粑粑了。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长江以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这种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蒿子馍馍是又可称为青团。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小吃,广泛用于清明节期间食用。
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到兴国州(今阳新),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也是今天的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舂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一直到今天,故乡还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做法
主料:新鲜茼蒿克
辅料:黄油15克、糯米粉克、核桃50克、黑芝麻50克、花生50克、白砂糖克
步骤:
1.新鲜的茼蒿采摘回来后,细心挑捡去里面的杂质,去掉比较老的茎秆叶片后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2.烧一锅开水,将清洗干净的茼蒿放入开水锅里焯水片刻,赶紧捞出来
3.将处理好的茼蒿放入冷水里浸泡。泡茼蒿的水变热了赶紧再换一盆冷水,不能让茼蒿泡在热水里,防止茼蒿变色。换了两次水后,水基本上就不会太热了,这时候就用手使劲搓揉,水变绿了再换水揉,直到水变清了为止。经过多次搓揉,茼蒿的苦味基本上都去除干净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4.把沥干水的茼蒿剁碎
5.将糯米粉和白糖倒进去,边揉边加水,揉成较硬的团。如果不喜欢吃出明显的茼蒿茎叶,也可以将茼蒿加少量水放入料理机中打碎,再和糯米粉、白糖混合成团
6.将和好的面团放在一边醒十分钟左右。
7.醒面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处理馅料了。花生米炒香(或者放入烤箱中烤香)放入保鲜袋,用擀面杖擀成碎颗粒状,花生碎加入炒香的黑芝麻、核桃、糖,再放进少许软化的黄油,用手搓匀。如果没有黄油,用猪油或者植物油代替。加了油脂的馅料,不但可以让各种坚果粘连在一起,更能让口感变得细腻油滑。如果不喜欢干果的粗颗粒口感的,同样可以将馅料里面的各种干果用料理机打碎再操作哦!
8.在手掌的中心抹点油,用筷子夹取一小份面团放在手心,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头轻轻将面团拍扁,将准备好的果仁馅料放在面团上面包裹起来。
9.迅速将馅料包裹进去
10.将面团稍微整形放在粽叶上,用粽叶裹起来放入蒸锅,大火蒸熟即可。整个过程一定要快速、一气呵成,不然面团就很容易粘连在手上而变得狼狈不堪哦。
11.包好的面胚放在蒸锅上大火蒸20分钟左右即可
小贴士:
1.用来做茼蒿粑粑的茼蒿,一定要嫩,尽量选择茼蒿的嫩芽芽,食用起来清香美味。
2.用料理机将茼蒿打碎,口感更细滑,如果喜欢粗糙点的颗粒感,可以采用切碎的方法。
3.蒿子有苦味,一定要反复搓揉,把里面的绿水都洗干净,才能将苦味去除,食用起来清香美味。